本科毕业后,读技校

发布时间:2025-10-21 09:00:11 广东省佛山天马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王筱记得,今年5月来到太原万通职业技能学校入学时的场景:初入校门,映入眼帘的不是大学校园内常见的宽敞草坪和宏伟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间教学实训中心,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控制台,设备运行的轰鸣声在四周环绕。王筱心里有些忐忑,担心自己跟不上教学节奏,但同时又感到兴奋,“终于能摸到真家伙了”,那种“离目标更近了”的感觉尤为强烈。

2024年,王筱从山西省一所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学了四年环境工程专业的他并不希望以此谋生,而是想跨行业寻找电气自动化相关的工作。“电气自动化比较热门,就业方向也更广,期待能亲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技术‘吃饭’。”王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通过网络,他了解到技校这条转型路径,决定修读8个月的短期课程。

王筱的经历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回炉”技校。今年8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文,提出将面向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此前,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也陆续开展“大学生技师班”探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原所长孙诚认为,本科毕业生“回炉”或是一种长期趋势,既是部分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的体现,也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国家多年来一直支持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求职、提升技能

本科毕业生“回炉”热近两三年不断升温。太原万通职业技能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老师孙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招收的“回炉”学生大约有10人,今年已增至30人。“回炉”学生以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生为主,招生咨询时,学生和家长一般都目标明确,主要关注就业去向、考证情况、教学氛围。

就业难是许多本科毕业生选择“回炉”的共性原因。2023年,林蓓蕾从某三线城市一所民办高校本科毕业,随后进入当地一所技校读矿山机电专业,学制两年。“我在本科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小城市找不到靠谱工作。在技校学完后可以对接到国企,有五险一金,工作稳定。”林蓓蕾坦言。

两年前从新疆某“双非”院校毕业的柴祺也有类似经历。本科期间,柴祺就读于应用物理专业。“我的本科专业不太好找工作,竞争压力很大。”柴祺回忆,当年应聘时投递过不少简历,不是笔试“挂”了,就是面试不通过。柴祺的父亲在发电厂工作,了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英文缩写为“PLC”)的应用前景。在父亲建议下,今年3月,柴祺进入太原万通职业技能学校学习PLC自动化专业。

除开求职因素,部分已有工作经历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回炉”是出于技能提升的目的。2021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贾睿本科期间修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考研失利后进入民营企业工作,三个月前开始在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学习数控车床专业。“我家里就是做这行的。作为文科生本身对数控车床不太了解,刚好技师学院这边有个三个月的短训。”贾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杨萌来说,选择“回炉”更多意味着能“换一种生活”。2023年,她从攀枝花学院法学专业毕业,校招进入上海市一家银行从事客服相关工作。“客服工作压力很大,觉得如果自己会一门技术就好了。”杨萌说。

工作一年后,杨萌从银行辞职,进入当地一家技校学习法式烘焙专业。在杨萌最初的设想中,学习烘焙是一个非常享受、治愈的过程。“我想象的烘焙是从头到尾将面粉做成面包和甜品,还有挤奶油、裱花等各种装饰,会比较有成就感。”

也有部分国内本科毕业生,将目光投向海外的职业学校。2015年,蓝悦从江西一所二本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在跨境电商领域先后从事人事、产品经理工作,并于2023年申请了瑞典一所职业学校的数据分析专业。“我对欧洲的各个职业学校、应用技术类大学和教育体系进行了提前了解,个人比较认可。”蓝悦表示。

多位受访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做出“回炉”的决定并不容易。“对我来说,一方面是面子关,周围的同学不是考研就是找工作,我要退回去读技校,会被人说本科白读;另一方面是风险关,万一花了时间金钱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王筱坦言。

“一开始我也不乐意,在技校我都不说自己是本科生。”林蓓蕾说,但毕竟面子不能当饭吃。杨萌选择“回炉”时也面临着家人的不解。“家人会说我,原来在银行的客服工作是正式编制,好好的去学什么烘焙。”但杨萌清楚地知道,“当时每一天都想辞职”。

“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多尝试,学过烘焙还可以去面包店做甜品。至少自己在学的过程中是开心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拆解式教学”

多位“回炉”学生的描述中,相比于本科教育,技校的培养计划主要围绕实践展开。

技校上学时,杨萌每天上午五六点就会起床,一天要站着做4款产品,法棍、布里奥、可颂等均有涉猎。做烘焙时全程不能看手机,中途只有20分钟的吃饭时间,晚上回到家就七八点了。“那段时间还是挺辛苦的,每天为了做完产品时间都很赶。”杨萌回忆。

贾睿在技校的一天通常会这样度过:上午和下午各有三小时课程,中间休息两个半小时。操作主要采用“模拟+实操”的形式,首先使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将流程过一遍,然后才能去机床上加工。除此之外,还会学习画图建模、金属材料特质等相应知识。

相较于一路接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许多“回炉”学生一开始往往会面临难上手的困境。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老师张爱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定制专属培养方案,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方案”。根据定制课表,其中,实操课程大概占80%的比例,后期还会定期举行座谈会,追踪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确保每位“回炉”学生都能适应技校的教学节奏。

孙磊介绍,针对“回炉”大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短期课程。在缩减教学周期的情况下减少了通识课程的比例,避免重复教授与本科教学相同的内容。学校主要采用“拆解式教学”的方法,购买元器件供“回炉”学生自己接线组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器件相关理论。同时,学校还会采用“倒推式教学”的思路,通过挑选工业现场的经典案例,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去设计解决方案。除了授课培训,学校还会指导学生考取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8个月课程结束后,学校会为学生颁发结业证。

经过短期技能培训,“回炉”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许多职校与企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能直接帮助学生对接就业。“每逢毕业季都会有不同企业进校宣讲和招聘,如果学生不满意,我们会再给他推荐其他企业。”孙磊表示。张爱兵也提到,从学校毕业的“回炉”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概率超过90%。

令张爱兵印象深刻的是七八年前,一位从东北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因就业困难选择“回炉”,来学校学习数控加工专业。学校为该生定制了培养方案,经过半年的技能训练,最终学生入职了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一家航天企业操作多轴机床。“现在工作很稳定。”

部分本科所学专业与“回炉”专业相同的学生,“回炉”接受技能培训后,能相对容易地找到满意工作。孙磊所负责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都有本科期间也学相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来了以后就能深切感受到,这里所学的内容跟他们在大学所学完全不一样”。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匡瑛指出,一些本科与职校开设的专业名称虽然一致,但实际内涵有所不同。职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本科毕业生已学过的经典理论与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精准化对接岗位的需求。

如果本科毕业生能通过“回炉”获得更好的就业去向,是否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直接选择职业教育?对此,王筱依旧肯定本科所学内容的价值:“知识是根基,手艺是工具,没有根基的工具用不长久。”

匡瑛认为,这会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考上大学”已脱离了既往观念中的精英含义。对于许多人来说,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而职业教育因产教融合的不断完善能够提供体面的就业保障。因此,能给求学者一个生涯发展的机会,本身就是未来选择最重要的吸引力。

她以上海市“中考分流”实践为例进一步解释。“最初很多家长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但因为上海做了许多中高贯通、中本贯通尝试,孩子不用高考就可以直接进入对口的本科学校拿本科学位,现在也越来越多家长愿意选择这条路。我觉得这是过渡阶段的震荡,后续慢慢会有更多人接受。”

“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性回归,现在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务实,不再单纯‘唯文凭论’,而是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筱说。孙磊也提到,“回炉”更应该被视为教育观念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学历降级。

“未来在高考这个节点,学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我想要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匡瑛说。

“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公开信息,9月16日,该校举行2025年高校起点预备技师班开学典礼,这是该校面向高校毕业生在全省率先开设的预备技师培养项目,标志着该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创新突破。

近年来,各地与大学毕业生“回炉”相关的政策文件也在相继出台。今年7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定制技能培训班,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假期时间开展技能培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

匡瑛分析称,广东省开展的一年制技师培养释放出多种信号。其一,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2024年5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1位,是十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但同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是衡量技能强国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的这一指标占比在30%左右,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一年制技师培养计划的出台或能填补相应的人才结构短缺。

其二,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角度看,一年制技师培养也是职普融通趋势的又一体现。通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的相互叠加,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

孙诚表示,当前的技师培养在实战和实操方面有天然优势,但由于未来岗位需求变化速度快,还需在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做好保障。

对于仍在观望是否“回炉”的本科毕业生,王筱建议,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不要跟风。事先想清楚自己是想跨行业还是弥补特定技能,靶向性更强,效果更好。其次要放下身段,学校老师有十几年的实操经验,车间师傅有解决千奇百怪故障的窍门,这些都是真学问,沉下心学才是硬道理。

蓝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选择去瑞典读职业学校的原因之一是海外环境对职业教育更为包容。“我感受到的是周边人会尊重、支持你的选择。我的房东已50岁了,他会跟我说他身边有个朋友跟他一样的年纪,明年也打算去职校‘回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未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是以相对弹性灵活的小单元制,以微课程微证书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有人已在企业中工作了,他想换工作,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理论模块或者其他职业的单元,从而换取另外一个职业的资格证书。这在许多欧美国家已经实现了。”匡瑛表示。孙诚也提到,未来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转换互认,在课程设计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搭建“学分银行”。

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智能产业学院老师张建辉表示,未来学校会对现有课程进行持续升级改造,采用“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使“回炉”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真正掌握“毕业即就业”所需的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开始规划,而不是毕业时发现难就业了再通过‘回炉’的方式去弥补。”对于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回炉”,匡瑛认为相应高校也应适时反思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实训环节,与职校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在既定的学程中掌握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文中王筱、林蓓蕾、柴祺、贾睿、杨萌、蓝悦均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